各教学单位:
为贯彻落实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》(国办发〔2017〕95号)和教育部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《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(试行)》(教高厅函〔2020〕16号)等文件精神,根据学校有关工作部署,决定开展我校校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申报遴选工作。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:
一、建设目标
紧紧围绕区域主导产业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,面向专业群与产业群契合度较高、产教融合基础较好的学院,依托国家和省级一流专业,建设一批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。大力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,不断优化专业结构,完善合作育人机制,增强办学活力,打造一批融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技术创新、企业服务、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,探索形成产学深度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,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。
二、建设原则
(一)坚持产学合作,育人为本
坚持育人为本,德育为先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。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,立足人才培养,构建我校、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互相协作、优势互补、开放共享的协同育人体系,精准对接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,积极探索产教资源要素互相转化、互相支撑的实现路径,切实提升学校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,培养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素质人才。
(二)坚持服务产业,突出特色
推动分类发展、特色发展和差异发展,充分发挥学校区域优势、学科专业发展优势和办学传统优势,紧密结合产业布局,聚焦我省经济转型发展攻坚和新兴产业布局等战略需求,在不同领域、不同行业推进产教融合、协同育人,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。
(三)坚持融合发展,合作共赢
充分发挥地方政府、行业、园区、企业、我校等多元办学主体的作用,以现代产业学院为载体,促进产教融合、科教融合,打造集产、学、研、转、创、用于一体,互补、互利、互动、多赢的实体性人才培养创新平台,形成高等教育与区域产业深度融合、共管共赢的新局面。
(四)坚持统筹谋划,持续推进
统筹谋划、分类指导现代产业学院建设,支持基础条件优良、改革成效突出的学院率先启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,坚持边建设、边总结、边推广,不断凝练经验、固化模式。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行动态管理、过程监测、有进有出、优胜劣汰,确保现代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。
三、建设任务
(一)立德树人,筑牢理想信念之魂
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,在现代产业学院内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,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。坚决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,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,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,着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、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。
(二)开放合作,创新人才培养模式
根植地方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求,贯彻落实“学生中心、产出导向、持续改进”的教育理念,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,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,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机制。鼓励打破常规对课程体系进行大胆革新,探索围绕专业对应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,校企联合制定专业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,重构课程体系、更新教学内容、创新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,共同实施教育教学、共同评价培养质量。协调推进多元办学主体的开放合作,不断凝练、固化、推广产教深度融合、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,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。
(三)凝练特色,提升专业建设质量
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,推进一流专业建设,深化专业建设内涵,建立健全对接产业、动态调整、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。突出产业导向和应用导向,通过改造升级传统专业、发展新兴专业、孕育交叉专业等方式,主动调整专业结构,着力打造专业亮点,凝练特色优势专业,推进一流专业集群发展;主动适应我省经济转型发展攻坚和战略新兴产业布局,聚焦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,围绕做优做强装备制造、电子制造、材料制造、汽车制造等优势产业,改造提升等传统产业,凝练特色优势专业;着力打造智能制造、高端装备、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、新一代信息技术、节能环保、新能源、文化旅游等产业急需紧缺学科专业。探索多专业跨学科交叉复合的,支撑同一产业链的若干关联专业快速发展,促进新工科与新文科融合发展,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、复合型、创新型人才。推进学校、企业、政府、协会等多方共同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,引入行业标准和企业资源积极开展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,促进专业认证与创业就业资格协调联动,提高专业建设标准化水平。
(四)产教融合,开发校企合作课程
引导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建设,校企联合开展课程结构优化、联合组织课程教学、联合编写教材讲义。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将产业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,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,实现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、生产流程、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,建设一批高质量校企合作课程、教材和工程案例集。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,校企合作开展课程建设与改革,增加综合型、设计性实践教学比重,引进行业课程,使用真实生产线等环境开展浸润式实景、实操、实地教学,着力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。
(五)统筹资源,打造实习实训基地
以现代产业学院为载体,联合地方政府、龙头企业、科技园区,创新多元办学主体的新型合作模式,构建基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实践教学和实训实习环境。统筹各类优质资源,面向真实职业环境构建功能集约、资源共享、开放充分、运作高效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践教学平台。引入以行业最新技术和真实项目,打造一批集产、学、研、转、创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水平协同育人基地。
(六)引培并举,建设双师双能队伍
鼓励产业学院培育和引进行业权威、领军人才、大师名匠担任专业带头人。探索实施现代产业教师(导师)特设岗位计划,完善产业兼职教师引进、认证与使用机制,助推现代产业学院聘用企业业务骨干、技术专家和管理人才担任行业导师。有计划地派遣专任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,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“双师双能型”教师培养培训基地。开展校企导师联合授课、联合指导,推进教师激励制度探索,为现代产业学院打造一支数量充足、专兼结合、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型队伍。
(七)科教融合,构建协同创新平台
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和学院优势专业,持续与地方政府、产业园区、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,在现代产业学院内共建联合实验室(研究中心),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,联合开展应用课题研究、科技攻关、成果转化、项目孵化等服务,共同完成教学科研任务,推动协同创新,实现专业知识溢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。大力推动科教融合,将研究成果及时引入教学过程,促进科研与人才培养积极互动,有效支撑地方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。
四、申报条件
校级现代产业学院应已具备或近期可以达到以下基础条件:
(一)人才培养主要专业与区域产业发展具有高度契合性,相关专业原则上已经列入“国家级或省级一流专业”建设范围,具有相对优势;鼓励优先选择广东省“双十”等重点产业领域,强化使命驱动,培养满足我省产业转型发展的急需人才;
(二)申报的现代产业学院已形成稳定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,合作企业在区域产业链条中居主要地位,或在区域产业集群中居关键地位;
(三)由高校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高水平教学团队;
(四)加强产教融合,实践教学学时不低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学时的30%;
(五)具有相对丰富的教学资源;
(六)初步形成理念先进、顺畅运行的管理体系;
(七)构建企业、行业、地方和学校为主体的稳定投入机制。
五、立项程序
1.申报学院根据现代产业学院总体定位、建设思路,紧密结合实际,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开展建设,搭建教学与管理团队,明确体制机制。
2.具备条件的学院向教务处提出申请,同时呈报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申报材料。
3.教务处组织校外专家进行论证,重点考察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技术创新、企业服务、学生创业、体制机制等产出效果,按照“集中论证、试点先行、分批建设”的原则进行遴选与培育建设,并根据建设成效进行动态调整。
六、工作要求
1.建设校级现代产业学院,培养一大批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、复合型、创新型人才,是提升学校产教融合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,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撑。各学院要高度重视,结合学院学科专业特色优势,加强领导,统筹规划,做好现代产业学院申报工作。学校将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,对校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予以政策支持和倾斜,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。
2.请申报学院将加盖公章的《申报书》《建设总体方案》(附件1、2,一式5份)、相关支撑材料(1份)及答辩汇报PPT(10至15分钟)于2022年5月6日下班前报送至教务处,电子稿发送至指定信箱。答辩汇报时间另行通知。
七、联系方式
工作联系人:赵建云;
联系电话:020-38265564;
邮箱:gsjyk@gpnu.edu.cn;
地点:东校区行政楼206室。
附件:
1.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申报书
2.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总体方案
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务处
2022年4月20日